必赢71886网址登录   | English   | 高速铁路地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综合管理系统   | SWJTU-OSU合作办学项目

程谦恭教授科研团队圆满完成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野外调查任务

  作者:     日期:2016-11-15   点击数:  

2016年10月20日—11月10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川藏铁路高山峡谷区高速远程滑坡自激振动悬浮减阻、流变转化停积就位及阻滞耗能复合防控机理研究”的支持下,程谦恭教授及其科研团队成员蔡飞副教授(日本群马大学)、王玉峰博士后、杨情情讲师、戴自立讲师(日本岛根大学)、杨虎锋讲师,以及博士生林琪文、李坤、闫孔明和刘飞成一行共10人,对规划的川藏铁路沿线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

川藏铁路是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南缘,穿越三江构造带、喜马拉雅山造山带的高山峡谷区,规划的世界上地质条件最复杂、工程地质问题类型最多、地形地理环境最艰险的铁路工程。铁路规划所经过的青藏高原东南缘高山峡谷地区,由于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附近,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青藏高原强烈隆升,河流不断下切,导致地势高差显著,高山峡谷纵横,高陡斜坡发育;近年来,伴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冰川退缩,导致极端天气等异常气候事件频繁出现。在这些活跃的地壳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在高山峡谷区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不仅具有类型齐全、分布密度大、爆发频率高的特点,而且活动规模之大、危害程度之高、影响范围之广,为国内外具有类似地形地貌地质环境背景的其它地区所罕见,因此,该区可称之为一个特殊的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所造就的地质灾害博物馆。许多重大地质灾害作用过程及其产物,特别是高速远程滑坡事件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表现,也极具代表性,是我国十分理想的研究高速远程滑坡动力学机理的天然实验室。

青藏高原东南缘高山峡谷地区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所孕育的巨型潜在崩滑地质灾害,是影响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前期规划、中期建设和后期安全运营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以高速远程滑坡为代表的重大地质灾害链,不仅影响铁路选线,而且还制约着未来铁路的安全。因此,很有必要在翔实野外调查、系列物理模型实验、精细数值模拟、深入理论分析等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川藏铁路高山峡谷区高速远程滑坡动力学及灾害防控机理的研究,探索青藏高原隆升机制下内外动力对高速远程滑坡灾害事件的诱发和作用机制,揭示重大地质灾害和大规模人类工程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机理。

根据重点项目研究计划,本年度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主要沿国道318线进行。科研团队成员,横穿横断山脉(先后翻越折多山、高尔寺山、剪子弯山、卡子拉山、海子山、宗巴拉山、东达山、业拉山、安久拉山、色季拉山以及米拉山等10余座海拔4100-5130m的高山垭口),跨越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并流,历时22天,累计行程12200公里;克服了高海拔缺氧、大高差艰险地形等不利环境因素,团结奋斗,并肩协作,圆满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6年度地质灾害科学考察与调查任务。

本次野外调查工作,主要完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采用先进的天、空、地一体化空间信息技术和深入细致的野外地质调查方法,调查并获得地质灾害事件发育及其赋存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地质构造、地震活动、异常气候事件、人类工程活动等孕灾环境的基本特征;(2)通过重点研究地区典型实例滑坡区的工程地质大比例尺填图,初步揭示了高速远程滑坡运动全过程的运动规律及其特点,概化其形成及演化的工程地质模型,建立了其基本成灾模式;(3)进行了滑坡区岩土体样品的采集工作。

本次地质灾害调查,初步确立了后续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的地质原型,为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